CBTI睡眠認知行為管理系統-青島知松
改善睡眠第一步:認識睡眠
持續的夜晚清醒,不僅消耗著身體的能量,更侵蝕著內心的平靜。當嘗試各種方法卻效果反復時,或許問題的根源并非在于技巧本身,而在于我們對“睡眠”的固有認知。
在國際公認的睡眠解決方案CBTI中,“認知重建” 是至關重要第一步。許多干預效果之所以難以持久,正是因為忽略了這一根本環節——唯有先理順思想,才能解開行為的枷鎖。
認識睡眠
失眠的困擾,往往超越夜晚本身,演變為白天的焦慮、對健康的擔憂以及對自我控制力的懷疑。這種焦慮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:越是恐懼失眠,大腦就越警覺,睡眠便越難以到來。
認知重建的核心目的,在于通過科學的心理學知識,幫助人們減輕對失眠的災難化擔憂,學會管理睡前紛亂的思緒,從而從源頭上降低喚醒水平,為自然入睡創造心理條件。
常見的不合理認知:
1、非黑即白(走極端):
用極端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,只有正反兩個極端,沒有中間態。
舉例一:我如果在十點能睡著,那我今晚就能睡個好覺,如果不能,我今晚就再也睡不著了。
舉例二:我的標準是睡夠8小時,如果睡夠了,那我今天的睡眠不錯,如果沒睡夠,那我昨天的睡眠就非常糟糕。
2、以偏概全:
基于某一個獨立的證據就試圖對事件全貌做概括,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情況。
舉例:一周睡好了三天,另外四天有一些失眠;我每天的睡眠質量都非常糟糕。
3、思維漏斗:
將注意力全放在某一類證據上,忽略了其他證據的存在。
舉例: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真的非常痛苦睡眠潛伏期較長。(但實際上這對我第二天白天的工作影響不大(日間功能未受影響))
4、讀心:
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斷別人在想什么。
舉例:我昨天失眠了,今天同事們一定會覺得我很疲倦、什么都做不好。
5、預測未來(災難化思維):
基于一些負面的證據,推測未來會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。
舉例:我今天沒睡好,明天一定會搞砸匯報會的。
6、情緒推斷:
僅僅只基于自己的情緒來思考事情,完全不顧客觀事實。
舉例:雖然我昨天睡足了8小時,但我今天仍然感覺煩躁,肯定還是我的睡眠影響了我。
7、放大/縮小:
放大(夸張):過度夸大事情消極的一面。
舉例:失眠一晚意味著我的健康受到了很大的損害。
縮小:不重視甚至忽略事情積極的一面。
舉例:我這周睡眠效率僅僅才85%而已,這根本不算失眠得到了改善。
8、應該必須陳述:
對自己常常用“我應該”“我必須”等詞語開頭,給自己設定了很多規則。
舉例一:我必須在11點之前睡著。
舉例二:我必須睡夠8小時。
舉例三:我必須吃藥才能睡著。
9、貼標簽:
將一些負面詞匯與自己綁定起來,形成對自己的刻板印象。
舉例一:我就是一個失眠嚴重的人。
舉例二:我就是控制力弱的人,根本控制不了我的睡眠。
10、自我歸因:
認為自己是導致失敗的全部原因,而忽略一些客觀因素。
舉例:我天生就對周圍聲音敏感,很難入睡(丈夫打鼾導致我沒睡著)。
通過對上述不合理睡眠認知的剖析,CBTI睡眠認知行為管理系統-青島知松 旨在從根源上打破失眠的惡性循環。該系統引導使用者達成一個完整的改善路徑:首先,重建對睡眠的科學認知,
摒棄“必須睡著”的焦慮;其次,掌握實用的心理學技巧,以應對入睡前的紛亂思緒;最終,培養穩固的良好睡眠習慣,建立健康的睡眠節律。